2018-10-06 08:08:53 來源: 南通發布
重慶到海門,相隔一千多公里的距離,如今看來并非遙不可及,但對于郁志東一家來說,這趟尋根回家的路,他跟父親郁有光兩代人,卻走了將近70年。
10月2日,三廠工業園區大洪村郁衛全的家里熱鬧極了,來自重慶的郁志東一家在大洪村郁氏宗親的帶領下,終于踏在了祖父郁純夫的故土上。
郁志東:昨天我們的父親(郁有光)看著我們在群里發的,高興得一晚上沒睡,我心情也特別激動,包括我的母親,我的姐姐,我的妻子他們。
郁純夫生于1909年前后,出生在以前的青龍港附近。軍校畢業之后,曾任南京27槍炮廠后勤保障科科長。上世紀三十年代末,郁純夫跟隨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到了陪都重慶。之后,郁純夫與重慶萬州女子張永珍相識成婚。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,郁純夫所在的單位減員分流安置,郁純夫盼家心切,想趁此機會返鄉探親,約妻子同行,因張永珍當時懷孕,沒能一同成行。
期間,已經返鄉的郁純夫,思念妻兒,曾寫過兩封信給妻子,希望妻子來海團聚。后因國共內戰全面爆發,通信阻斷而失聯,幾十年來杳無音訊。張永珍獨自帶著孩子們長大,當兒子郁有光也有了郁志東等四個孩子之后,年老的張永珍思夫心切,郁有光的尋根之意由此而生,對遠在千里之外的祖籍海門充滿期待。
郁志東:我父親通過很多關系,在重慶的兵工志,還有當地二期兵工廠遺留下來的一些退休員工,向他們了解打聽,都沒有什么消息,還通過海門市公安局,協助他們去查,因為年代已久,好多沒有結果,所以我父親一直懷著尋父的夢想,一直沒間斷。
時光匆匆,多年來,郁有光心里總是縈繞著母親的囑托——尋根覓親。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,海門市的郁氏文化研究所得知了這個情況,并決定幫助郁有光尋根問祖。經過四個多月的排查和多方尋訪,根據民俗專家的研究、比對分析,最終郁氏文化研究所認為,郁純夫在世的可能性不是很大,不過三廠工業園區大洪村應該就是郁純夫老宅的所在地。
郁氏文化研究所所長郁志發:青龍港的碼頭塌掉以后,就北遷了,知道這個消息以后,我們沒有灰心,很有決心地一定要找出來,他們肯定有老宅,有朋友,有鄰居,有親戚,肯定有的。后來有海門市民俗專家鄒仁岳,我們問了他,青龍港搬遷的意思,他告訴我們,已經搬到大洪鎮這邊,原來我們打算地毯式地搜索,不知道搜索到哪里了,他告訴我們大洪鎮,范圍就小了。
10月2日,迎接郁志東一家的就是郁有光的堂弟郁衛全,目前住在三廠工業園區大洪村。郁有光日夜期盼著有朝一日能踏上祖籍海門的故土,與家鄉人團聚,遺憾的是,由于身體原因,郁有光此次沒能成行,不過,兒子和女兒能夠盡了一份孝心,也算了了老人的心愿。
郁志東的姐姐郁蜀瑩:看到這么多的親人,我們是為了完成我父親和我姑姑70年的夢想,今天終于實現了,今天很不容易,通過多方的尋求,在幾乎零的信息當中,能夠有這么好的線索,感謝各界人士,讓我們找到了根。
南通日報社 2009-2016 版權所有
免責聲明:本網站所刊登、轉載的各種圖片、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
電話:0513-85118941 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聯系地址:中國江蘇省南通市西寺路10號